我評民視節目《臺灣吧 - Taiwan Bar》與快速文化的問題

上個禮拜五開始,我阿嬤照常準時收看民視晚間新聞與連續劇,就在七點半時,卻沒有一樣播放《實習醫生鬥格》,反而是一個由三貝德升學王贊助播出的《臺灣吧》。阿嬤起初還以為我偷換她的節目,原來是該時段的節目內容已經更換了,我在這個機緣下和阿嬤一同觀看部分片段後,對於這個節目有感而發。

《臺灣吧》這個節目起初是在Youtube上放映,除了全程以動畫錄製外,也有其他表現形式拍攝有關知識科普或推廣教育的內容。我就目前在民視上放映的是以動畫描述台灣歷史的內容來作評論。首先姑且不考慮到臺灣吧為何選擇民視而非有以電視頻道中較客觀且啟發性高的公視為放映平台,這兩個頻道的受眾群也有明顯的差別,公視的受眾主要是以受教育的年輕族群、藝文界以及追求特定方面成長的成人為主,而這些群眾普遍都會使用電腦上網瀏覽各方資訊,當然幾乎都是Youtube的受眾群。而民視最著名的八點檔台語連續劇廣受年長者的喜愛,基本上受眾會從七點的台語新聞一直看到八點檔結束,因此《臺灣吧》插在這兩個節目之間主要的受眾群就大約為六十歲以上的高年齡人口。

在了解節目主要觀看的受眾群後,以《臺灣吧》臺灣世界史第8集主題『臺獨運動,曾經的那一次。』為例,節目全程以動畫來簡明介紹台灣歷史,這種介紹風格類似於Youtube中的美國頻道《Improvement Pill》,會在影片中用一種現場即時手寫文字的方式快速地畫出示意圖,並配合迅速的語調與大量的旁白講解。但是這個頻道的節目雖然旁白快速,它的語調基本上會配合手寫的文字,觀眾即使跟不上旁白的速度,也能從正在手寫的標語中了解簡單的大意。

除了上述手繪動畫與快速旁白外,我認為《臺灣吧》不同的地方是,它引用大量的網路用語,並不是大量注意符號的火星文,而是網路論壇會用的口語化文字與表達方式,比方說臺灣吧這個概念就是想用一間傳達臺灣知識的酒吧,是一個非常奇異的發想,又例如在描述正文時,時常天馬行空地穿插許多與大眾生活或通俗文化常見的物件用語,比方講述歷史上第一個台獨運動時,說道:「有總統、副總統也有、大將軍也有,珍珠奶茶也有.....。」,然後又再跳躍式地講解那個時候還沒有珍珠奶茶。

這些表達方式其實都是為了要口語化,用所謂的無厘頭方式來搞怪,破壞原有的正經八百的敘述邏輯。這種方式也許在年輕族群的Youtube平台上有所受用,但是在年長者為主的民視八點檔前半小時的時段,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干擾。 以我阿嬤為例,她一開始覺得這些動畫小人物滿滿可愛的,看到節目中日治時代的裹足纏腳圖像有所印象,乃至後來鞋子變大可以穿高更鞋,但是其餘的內容都因為表達方式與圖畫影像太過混亂,沒辦法好好了解其他的重點。

動畫所鋪成的背景經常出現與主題無相關,比方一些可愛的動物或政治人物的頭像跑來跑去,只為了讓背景看得可愛或者搞怪,其中也有很多是二次創作,用國父頭像與清代官服的拼貼,,或者因為日本大臣姓名為岩昌「具視」,把具視直接翻譯成巨大的眼睛,用一個凸眼的人物代表岩昌具視。這些扁平畫的設計讓我想到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在2001年講到接下來的時代的消費文化產物都會是超扁平(Superflat)的風格,到現在居然還一直持續流行。

總結來說,我認為《臺灣吧》選擇民視且是八點檔前的時段是非常有問題的,並且節目傾向扁平化風格看起來很清新可愛,實際上是沒有深厚底蘊所構成圖畫,可以說看完便忘記的圖像,這與我們在說的,能夠幫助人類加深記憶的圖像是有所差別,因此它講解內容很可惜沒辦法透過很有獨創的圖像達到更好的知識文化傳達,反而受限於它的扁平設計,讓它的節目內容徹頭徹尾都很扁平。這是一種網路發達下的快速文化,大家追求一種有如方便麵輕易取得的訊息,像古阿默幾分鐘講電影全片。相反地,若看Youtube上的《啾啾鞋》頻道,雖然它採用很多扁平的動畫示意圖或者一些罐頭音效,但是用真實人物穩定的口吻講述,仍然會給予影片不少的穩重感,這個節目同時也會採用許多現實照片與新聞影片,也讓節目內容更加具有說服力,而不是看來看去就像一個卡通節目。

其實畫面簡潔有說服力與旁白穩重的聲音都非常重要,比較過去的老三台的新聞節目就能知道差別,如今的大眾生活已經不是受媒體所控制的時代了,可是我們卻一直在抱怨社會政府媒體,而卻不去思考究竟還是大眾我們本質上追求快速利益而造成的後果。

留言

匿名表示…
+1說得好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對像素遊戲的一點點心得

大安排骨飯,106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238號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