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Deer Man(鹿人):牽強的生態觀念

圖片
本篇文章於2017年5月15日在Indienova發佈 https://www.indienova.com/indie-game-review/deer-man/ 《鹿人》是一款以雪地氛圍為重的步行模擬遊戲,它的靈感源自於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中山地大猩猩長期被大量獵捕而守護牠們卻犧牲生命的看守者們。只不過在這個遊戲中,故事的場景是位在美國當地習慣森林中的狩獵活動,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確實是一種休閒娛樂,對於專業的獵鹿人來說,鹿的身體可以提供日常所需,甚至是作為家中裝飾性的戰利品,或者高昂的藥材,像似鹿頭、鹿角與中藥的鹿鞭。儘管如此,鹿的數量還不比本地其他動物來得更需要加強保育,甚至支持獵鹿的人會主張獵鹿能控制鹿的數量進而生態平衡。所以嚴格來說,將瀕臨絕種的本地大猩猩瀕比擬成野鹿被大量狩獵的情形,是有點過於牽強的。 不管如何,這個遊戲的故事是一位在澳洲很少看見雪的男子到了美國體驗雪景而巧遇路人(鹿人)。玩家在密集矗立著高聳卻枯瘦的樹林行進中,隨時都能看到若隱若現見人就跑的鹿,典型射擊遊戲的第一人稱視角與帶有鹿角的中央焦點已經暗示出這款遊戲與狩獵的關係。 (Image 1. 《Deer Man》遊戲畫面,截圖取自筆者遊玩畫面) 我滿喜歡路面上引導玩家行進的烏黑粗礦的痕跡,難以置信的逼真,反而是那些樹幹看久了,就會發覺它們過於簡化只剩下黑色塊面在眼前。 (Image 2. 《Deer Man》遊戲畫面,截圖取自筆者遊玩畫面) 在遊戲時程如此短的過程中,最精采就是的鹿人追逐玩家的畫面,這個鹿人確實就像一位路人一樣,突然地冒出來,跟著主角自白要玩家逃跑不要回頭,但若不回頭多看幾眼這個鹿人奔跑的畫面真的會非常可惜,一來是鹿人出現在玩家眼前的次數不多。 (Image 3. 《Deer Man》遊戲畫面,截圖取自筆者遊玩畫面) 另外就是這個橋段之後,一切的內容變得過於煽情矯作,一個為了養家餬口而獵鹿為生的獵人有一天發現鹿射死後,幼鹿沒了母親。這個段落乍看之下確實值得人同情,但當我們回到現實面來看,以一個人類為主的世界觀來看,食物鏈層級最高的人類本來就必須食鹿生存,沒有人會願意成為所謂的「鹿人」,就連在動物的世界裡也必須是以自我生存為中心。 (Image 4. 《Deer Man》遊

日常中乏味的一面:Beat Cop

圖片
本篇文章於2017年5月3日在Indienova發佈 https://www.indienova.com/indie-game-review/beat-cop/ Beat Cop是一種負責固定留守特定街區的巡邏警察,因為經常佇留在相同街道,久而久之便成為警方與當地百姓親近的溝通管道,這也是玩家在這款遊戲扮演的主角,一位原先是刑警因為被掛上偷竊議員鑽石的嫌疑,爾後被派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擔任巡邏警察,展開那段1980年代的巡邏時光。 (Image 1. 1980年代布魯克林區巡邏警察,截圖取自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3/04/130416-brooklyn-neighborhood-new-york-80s-immigration-pictures-photographs/) 美國1980年代是一個怎麼樣的環境呢,美國總統雷根採取擴張性經濟開放策略後,冷戰告終,經濟起飛帶動一切物質慾望與自由蓬勃的社會,迪斯可和Hip-pop持續地熱燒每間Pub和大街上,以及彩色電視機中的肥皂劇。而布魯克林區當時已是一個歷史悠久且族群多元繁雜的移民區,當時治安並不好,不是因為是作為當時第三大黑人族群棲息地,移民戶抱著美國夢而來的落空,普遍窮困才是導致當地犯罪猖獗的原因。 (Image 2. 1980年代布魯克林區社區聚會,截圖取自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3/04/130416-brooklyn-neighborhood-new-york-80s-immigration-pictures-photographs/) 然而這些歷史事實都不是這款遊戲要傳達的,在一開場就像電影星際大戰一樣給觀眾一大串字幕介紹遊戲背景:「向1980年代警劇那種好人打壞人奪得美人歸致敬,這不是一個1980年代紐約的史實記錄。所以放鬆,別太認真。」依照遊戲製作者所講的,遊戲應該有著刺激歷險的英雄故事,雖然不比高譚市的蝙蝠俠Batman厲害,但起碼應該會是一個挺爽快的體驗。實則不然,你就真的只是一位巡邏警察,你甚至不能隨意掏槍質詢可疑份子。其實沒什麼不好的,但給人的感覺就像明明介紹會是GTA那樣爽快的遊戲卻只是一個盡守本份不能犯錯的小員工。 (Im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