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主研發的遊戲淨土:不是線上賭博遊戲,而是獨立遊戲
2018年8月24日註記:銀狐已將原文刪除,不過內容仍可在ETtoday看到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022/1032998.htm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老子有錢》那個很吵的廣告,曾志偉喊著:「中了!中了!而林美秀說著:老子有錢,要什麼有什麼,讓你玩不完。」事實上這也不是什麼很新穎的賭博遊戲玩法,不過就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拉桿的吃角子老虎機,少講了還要有一個投幣的動作。
這邊我也必須強調不是所有遊戲都能那麼順利收益,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好的作品才有機會嶄露頭角,如果只是在短期做出個毫無創意的遊戲就想獲利,確實是比較適合去做賭博遊戲。當然也可以用心做出一款令人深度思考的博奕遊戲,就像《巫師3》裡面的一個場景遊戲廣受歡迎到獨立成為一個作品《昆特牌》。
所以我認為遊戲產業發展狀況一直都是個假議題,每個時期必然都有好跟壞的方面,有像智冠科技董事長王俊博這種財大氣粗的人掌控著台灣遊戲產業代理海外遊戲,也有像一些小團隊製作出與台灣切身相關的遊戲作品《台北大空襲》大受好評。
賭博遊戲絕對不是台灣自主研發遊戲最後的淨土,我們早已經看到有更多台灣團隊試圖建造一個永續發展的遊戲生態。如果還要用過去的財務報表與經濟數據角度來分析遊戲產業未來走向而不好好用心創意,只會失去玩家的信任。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022/1032998.htm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老子有錢》那個很吵的廣告,曾志偉喊著:「中了!中了!而林美秀說著:老子有錢,要什麼有什麼,讓你玩不完。」事實上這也不是什麼很新穎的賭博遊戲玩法,不過就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拉桿的吃角子老虎機,少講了還要有一個投幣的動作。
那我為什麼要特別地來說台灣「賭博」遊戲,原因就是我前陣子看到遊戲專欄作家銀狐的《台灣自製遊戲的最後一塊淨土》表示:「博奕遊戲是目前台灣自製遊戲的最後一塊淨土。」讓我不得不跳出來反抗這篇文章的謬論,氾濫的博奕遊戲市場怎麼會是台灣遊戲的淨土,不只在遊戲市場,路上一間一間興起的夾娃娃機店都是如此,這些表面上標榜無現金交易與保夾的概念都是所謂的賭博遊戲。
我必須要先澄清我認為博奕遊戲和賭博遊戲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儘管在玩法可能有些許相同,但在意義上,博奕遊戲肯定是正面地鼓勵人去動腦思考,在古代用投箸(筷子)當作標竿來比輸贏,而這些賭博遊戲不論是合法事業用現金當籌碼或者作為遊藝事業用虛擬貨幣(雖然必然有個管道能兌換實物或現金,就跟日本柏青哥一樣。),輸贏都是為了實質的利益才去玩的,它們的出發點就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本文會傾向認為銀狐所舉例的博奕遊戲其實都是賭博遊戲。
銀狐提到9月份Google Play手機遊戲排行榜上的台灣遊戲多為博奕遊戲,他認為:「博奕遊戲浮上檯面,主要是因為台灣遊戲產業早年重代理而缺研發的情形,造成開發者與公司轉向投資開發高獲利的博奕遊戲。」這些情形早在許多遊戲產業分析文章中提到過,例如罵遊戲廣告爛?你根本不懂台灣遊戲業的真實。但其實這根本不能成為經營賭博遊戲的藉口,實際上台灣遊戲一直都有在茁壯的趨勢。
銀狐在他的文章中總結說道:「為什麼博奕遊戲是目前台灣自製遊戲的最後一塊淨土。由於博奕遊戲相對比較接地氣,每個地區的玩家喜歡玩的遊戲類型各有不同,因此在地的遊戲廠商因為相對瞭解玩家的需求,所以做出來的遊戲相對也比較有競爭力。」這段話完全是以偏概全的,企圖用亞洲對於麻將接受度當然會勝過德州撲克牌的簡單理由,合理化台灣賭博遊戲了解玩家需求,而賭博遊戲是台灣最後淨土之說也太過危言聳聽。
代理其實和代工是同一回事,都是替他人取得更好的利益,這種現象其實不是只有在遊戲產業上,台灣在1960年代興建的加工出口區在各行業上成為國外需要的低廉勞工國,1970年代台灣也有替日本代工動畫的情形,這幾乎都是每個開發中國家必須經歷過的磨練期。
但這並不代表台灣遊戲一直都是呈現低迷的情況,事實上在氾濫的角色扮演與射擊線上遊戲與課金文化以外,台灣遊戲開發一直沒有停滯過,當然目前看起來是在手機遊戲市場上,比較能見到出名的台灣遊戲,例如雷亞遊戲的節奏手機遊戲《Cytus》和《Deemo》或者老牌公司啃老本地重製移植舊有的IP到手機市場上。
在電腦遊戲平台上,近年來已經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新的遊戲團隊。例如2015年艾蘿塔斯公司的《雨港基隆》或者2016年《Montaro》和《Rabi-Ribi》儘管都是以日系美術風格為主,但在Steam平台上仍然獲得相當高的評價。不過最驚人的應該是2017年1月份赤燭工作室發行的《返校》,將成為1995年《仙劍奇俠傳》以後最強勢的智慧財產權(IP),陸續地有延伸的小說戲劇電影,以及翻譯成其他語系。
獨立遊戲會是台灣與其他長期相對歐美日的遊戲產業弱勢國的新啟始點。
在國外發行平台上的門檻大幅降低下,台灣開發者有更多機會將優秀的作品吸引到台灣以外更多的玩家,更可以透過眾籌或贊助者募資(例如群眾貝果和Manapool),很難想像居然一本實體遊戲雜誌也能透過募資的方式成功發行,例如《電腦玩家》雜誌發行人徐人強發行《舊遊戲時代》 雜誌,更可以注意幾乎每一次成功的眾籌所募得的資金都高出原先預期好幾倍。再加上電競正式列為2022 年亞運正式比賽項目,這樣一來,很多博奕遊戲也都能成為熱門的遊玩項目,勢必也能帶動更多玩家對於遊戲的支持。
所以我認為遊戲產業發展狀況一直都是個假議題,每個時期必然都有好跟壞的方面,有像智冠科技董事長王俊博這種財大氣粗的人掌控著台灣遊戲產業代理海外遊戲,也有像一些小團隊製作出與台灣切身相關的遊戲作品《台北大空襲》大受好評。
賭博遊戲絕對不是台灣自主研發遊戲最後的淨土,我們早已經看到有更多台灣團隊試圖建造一個永續發展的遊戲生態。如果還要用過去的財務報表與經濟數據角度來分析遊戲產業未來走向而不好好用心創意,只會失去玩家的信任。
留言
如何正確劃分卻是每個人心態以及想法上的不同去分辨的。
感謝筆者用心的分享!
不過我想這就是個人想法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