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談些什麼──奧斯卡的一天 Fruitvale Station (2013)

本篇文章於2014-01-24 10:59:53在樂多日誌撰寫

先不提電影內容,Fruitvale Station的名稱就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台灣翻譯為奧斯卡的一天(理由可能是劇情主要是描述主角Oscar Grant的24小時所進行的活動),而大陸則照字面原翻成弗魯特韋爾車站,甚至還有看到水果谷這種離奇的譯名。

如果依循著電影的內容看完,簡單來說的確是主角Oscar在24小時內所發生的事情,因此若回來看英文名稱,會發現身兼導演編劇的Ryan其實是意圖想以劇情尾端的這個捷運站所發生的事件為主軸,但內容比例上,可分成六七成描述事件未發生前,Oscar的為人舉止與平常生活事物,到了事件發生到收尾時,僅佔了片長的三四成而已,由於這樣的關係,觀者似乎會在劇情前半段很完善的瞭解主角的一切,等待著「車站」的到來,或者任何有緊張關鍵的高潮點出現。

在這邊也許會有人解讀為導演是故意安排類似紀錄片,少用特效的方式,緩慢地鋪成一個有家庭小孩且準備要結婚的小人物生活故事。儘管有經濟壓力,但仍堅強地過活,卻在劇情尾端時引爆事件,使觀者感到錯愕與驚恐,電影很快地就隨著主角的死亡而結束,而這種敘述手法會使得這個事件的細節過分放大,不但能讓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焦點上,且會相當難以置信和大家一樣的平凡人會如此的死亡,是否我們在現實中也可能會這樣?藉此達到導演的目的,注意到種族歧視與警察威權統治,對於社會感到動盪不安。(進而連結到政府與白人社會的恐慌不滿)

我並不否定這種詮釋是不合邏輯的,反而認定導演是帶有一種很強烈地主觀性來主導著觀者的思維。如John Berger在《另一種影像敘事》提及:「照片本身並不能說謊,同樣的,也不能訴說事實。或者更確切地說,照片自身能夠訴說並捍衛的真實,是一個被侷限的真實。」(Another way of telling,張世倫譯,三言社出版,2007年。)因此即便導演試圖透過影像還原真實事件的原樣,但這個真實明顯地已經不再是客觀如實的,而是有一種憐憫的情懷在其中,真相早已不存在。我們所看到的畫面,絕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真實拷貝,而是一個導演精心安排的另一個畫面。

如今的資本社會,早已慣用媒體影像來籠絡群眾,藉由影像的真實性(虛假的)來達到一定的影響力,想想看一段影片放置在網路社群上,畫面中可能有的意義勢必會受到某些特定人士的言語引導出來,而在多數暴力的民粹社會中,很難會有少數人願意講出可能較為客觀合理的解釋,或是大家不願意期望的實情出現。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為這部電影有所感觸,且若是身為黑人種族,一定更加感同身受(因為就是持槍的白人欺負黑人的畫面)但我必須要說導演在整部電影的劇情架構上,有過度促成這種一面倒的局面,而在回顧事件的發生時,有太多疑點與模糊不清的訊息,甚至使這件真實事件沒辦法使群眾思考更重要的議題。

回到片頭的一開始,導演放置了一段當時槍擊發生的實際側錄影片,基本上,是有首尾呼應的效用,但這中間的過程就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我們只看到了身為主角黑人平民的Oscar,而不清楚射殺他的警察與整個警政體系運作的狀況。我們只看到了販毒時的華裔白人,以及監獄中怒罵Oscar的白人流氓,而不清楚這些人到底跟這個議題有何關聯,或者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與Oscar的死亡有什麼樣的意義在其中。嚴格說來這部電影在2013放映時,應該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去釐清2009年發生的這起事件的脈絡,但在片尾部分,導演只安排了一個黑人母親聚集減緩同種族的爆發性情緒的畫面,再使用商業電影或紀錄片慣用的片尾黑幕搭上事情後來進展的文字敘述與真人照片來作R.I.P,而不是承接導演一直主導富有情感的鏡頭,僅以客觀文字敘述和照片收尾,實在無法理解導演究竟是想客觀地表達一個真實事件,還是想為這些被欺負的人民發聲,主觀地表達自我的不滿。(但按照畫面比例來看,確實是主觀的。)

我之所以這麼關注在導演的主導性多寡,原因是這會牽涉到這部電影應被視為「劇情式紀錄片」Docudrama,還是「偽紀錄片」Mockumentary? 一個以劇情電影的方式拍攝一個真實事件,試圖還雸原真相,另一個是以導演主觀的角度去嘲諷戲謔一個真實事件。或者說它是如實的商業劇情電影,根本不在相關紀錄片的範圍當中。上述的分析看來,這部電影屬實為商業電影取向。大陸豆瓣網上的網友LMFDean9是這樣解釋的:「故事有少多真事無所謂,最重要是感覺真實。不講警察的故事是故意的。」

Ryan Coogler即將要拍攝一部以洛基系列電影(Rocky)中的次要角色,Apollo Creed為主角的電影。同樣可能會以飾演Oscar的Michael B. Jordan扮演主角。而Apollo Creed這個角色在洛基系列中,扮演一個很特殊的角色,從一開始狂傲的義大利種馬,到後來的成為擁有像似偉大勇士般的氣質,有著很大的落差,這也許能聯繫到美國社會氛圍,但我對此仍尚未有所研究,等待討論。然而在這人員配置與劇情中的角色關係,我們似乎又看到了一個黑人與白人種族之間,以及整個美國環境的議題,不知接下來的這部商業電影又會如何來詮釋。


參考資料:

真實事件前後發生的文字記載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T_Police_shooting_of_Oscar_Grant
當時事件發生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o0d6Q4RVno
豆瓣的影評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735399/
「劇情式紀錄片」Docudrama
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09/02/docudrama.html
「偽紀錄片」Mockumentary
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08/12/blog-post_4490.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對像素遊戲的一點點心得

大安排骨飯,106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238號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