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7的文章

GAMEDB測試反饋與對華人遊戲資料庫的期望

圖片
本篇文章於2017年10月09日在Indienova發佈 https://www.indienova.com/home/blogread/4269 頁首設計: GAMEDB用深灰色為主色調和原本indienova主頁白色調有很高的對比度,如果用稍微淺一點的灰色,從indienova米白色主頁轉到GAMEDB時在視覺上會比較舒適(資料庫頁面上方很明顯是允許用戶任意回到indienova其他頁面,如鑰玩、小組等)。儘管有人說深底色有易讀性,但相對的缺點就是顏色不可以太過飽和多樣,所以我反而是比較支持用接近indienova原來主頁的白色調會比較柔和。 頁面背景用遊戲圖片的作法也讓整個畫面更加混亂,作為一個資料庫(database, archive)都不適合用這麼花俏商業的方式,倒是可以放置在原先inidenova頁首之中。甚至這些遊戲方格可能還要淡化色彩降低對比,讓畫面更一致性,置入頁首的視頻其實也有點刻意,不是資料庫必要的。 深藍文字配上深色背景相當不便閱讀,應該還是用淺白灰色呈現文字,藍色是用來強調重點條目。 關於引介購買遊戲平台上,我覺得放在個別遊戲頁面中的比較妥當,放在首頁也只是要用戶自行點閱與使用這個資料庫完全沒有關連。除非是要推廣中國本地或獨立遊戲的銷售平台,那這樣的話,絕對不能錯過獨立遊戲為主的Game Jolt和Itch.io,印象中有Indienova協助出版的遊戲也有在TapTap上,事實上有太多遊戲購買平台,但哪個平台更能幫助到獨立開發者應該也是比較需要被考量的,Humble Widget也是一個很適合放在個別遊戲頁面的插件,有些獨立遊戲也只有獨家在Humble價格,也許價格不見得划算,但有直接購買的便利性並能直接幫到開發者,這部份應該可以和Humble洽談合作。 http://calvein.github.io/humble-games/ 個別遊戲頁面設計: 這個資料庫重點就在於每個遊戲的個別頁面,目前看來它的編排和原先indienova個別遊戲頁面已經不太一樣,和IGDB.com的設計非常相似,模糊化的遊戲畫面作為背景,還有評分與期望遊玩人數的統計數據,基本遊戲資訊與自助評分系統,甚至還有玩家視角的分類,細微上還有是有一些差異,應該就是indienoa建設資料庫頁面上的基石。 ...

論遊戲資訊網的版面設計與文章內容──以Inidenova為例

圖片
本篇文章於2017年10月05日在Indienova發佈 https://www.indienova.com/home/blogread/4102 引言: 這是一篇有關如何回應批評者對於Indienova的版面設計與內容抱怨的個人見解。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匿名用户(發佈於2017/06/29與09/30,www.zhihu.com/question/60486444)以及Viskem的留言。 從他們的批評中,Inidenova的文章傾向艱澀難讀,版面缺乏簡明量化的訊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標準的資本主義式思考模式,以標準系統化、簡化原則以及商業考量為主的邏輯。這些人一直不斷地問Inidenova的定位在哪,张珺在知乎上講得明確,它是作為長城以內傳遞獨立遊戲的門戶,同時扮演協助獨立遊戲的發行商。既然定位明確,本文意旨在解析版面設計與文章內容,為了不陷入匿名用户所說的「不要以更爛的例子去對照Indienova的優點」的方式辯論,所以我的舉例都會用原來他們相提並論的網站材料,並增添一些具指標性的遊戲資訊網參照。 一、版面設計 Indienova的版面設計嚴格說起來不是創新的,是現代主流的設計風格,自20世紀開始,尤其在建築與工藝設計上,推崇的極簡與幾何形式,汽車、建築的流線形式與採光,到近年大量被運用在遊戲中的低多邊形(Low Poly)與Window 10的格狀圖格,都一再地驗證村上隆說的:「這是一個扁平化的時代」。網站設計也受到這股潮流影響,得以增加效能速率與簡明清新的視覺感受。 圖1. Indienova2017/06/29頁首圖片取自於www.zhihu.com/question/60486444 從最代表性的Polygon與Medium,就可以察覺到Indienova在版面設計上的相似,Steam在這方面也是佼佼者,他們都是讓遊戲透過自己的視頻或圖片自我介紹。觀眾讀者第一眼看到的是從遊戲提取出的圖像,然後才會看到下方的標語文字,圖片大過於文字的比例也是要強化這種視覺刺激,Polygon甚至直接用粉色濾鏡套用在每張圖上,增加視覺統合性,而Indienova則是透過大格小格來區分時間發佈先後與網站推廣的重點外,增加版面的活潑度。在視覺心理學上,早已提過人類在觀看影像與文字時有明顯接收訊息速度的落差,才會有人類是視覺性動物的說法,而視覺...

《Invisigun Heroes》──繼承《泡泡堂》精神的多人休閒遊戲

圖片
本篇文章於2017年10月4日在Indienova發佈 https://www.indienova.com/indie-game-news/invisigun-heroes/ 在談論《Invisigun Heroes》以前,我想先回到2003年左右開始說起。當時國小五年級已經就有電腦教學課程,內容多半是運用小畫家完成圖畫或是練習打字速度等簡易作業,完成後大概還剩餘幾十分鐘就是同學自由使用電腦時間,我們其實都會偷吃步地在上課前預先裝載好遊戲軟件,對於當時網路頻寬來說,下載幾百MB流量的軟件就得花上好些時間,這樣才能馬上和同學聯機,當時除了香港遊戲開發的《小朋友齊打交二》外,最火紅的就是韓國Nexon網路遊戲大公司在台灣開放代理的《泡泡堂》(台灣原稱淡水阿給,後來改稱爆爆王)。 圖1.《泡泡堂》遊戲截圖取自https://i.imgur.com/QrewkAf.jpg 中國和台灣兩岸各地少年對於這款遊戲相當熱愛,它確實稱得上是一款品質良好的休閒遊戲,當然它肯定要感謝日本Konami的《轟炸人》(Bomberman)給他的啟發,炸彈、爆炸威力及棋盤式迷宮等基本元素,當然這種迷宮設計最早還能追溯到日本另外一個遊戲龍頭Namco旗下的《吃豆人》(Pac-man)。 圖2. 1983年版本《轟炸人》遊戲截圖取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mberman_(1983_video_game) 《轟炸人》後來陸續引進的角色吃掉道具產生的武器特效與最重要的多人連線模式也都成為《泡泡堂》效法以致成功的原因之一。 圖3. 1990年版本《轟炸人》遊戲截圖取自 https://www.gamefaqs.com/tg16/605538-bomberman-users-battle/images/28 《泡泡堂》更厲害的是,它轉化成自己的轟炸人,徹底地利用水的意象來呈現泡泡這個主題,它用水球替代燃燒引導線的黑色炸彈來說多了幾分清涼感,而水柱特效已經老早短短幾年硬體設備急促成長下,有了很顯著的表現張力。此外還有一些跟水有關的設計,當玩家被炸到後會被泡泡包覆,敵人戳破後才算真正死亡,而隊友也可以搶先戳破恢復生命。 圖4.《泡泡堂》遊戲截圖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